11月5日,我國著名學者、教育家、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3歲。歐陽中石先生1928年生于山東泰安肥城,青少年時代在濟南度過,其書法端莊高雅、沉著厚重,開創(chuàng)了一代書風。一代大師,離我們遠去。
對于濟南人來說,歐陽中石是一個非常熟悉的名字,在濟南街頭和景區(qū),經(jīng)常能看到中石先生遒勁秀麗的題詞題字,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矗立在泉城廣場的《泉城頌》“長天崇歷下,后土惠泉城。趵突流金線,珍珠漱玉明……”《泉城頌》的內容為歐陽中石先生自己作的五律,為作此詩,歐陽中石專門登臨大明湖新建成的超然樓,并幾易其稿。詩作上下縱橫,博古通今,將泉城自然與人文歷史融為一體。其書法更是大筆揮灑氣勢磅礴,與詩句相映輝煌,蔚為壯觀。這篇詩與書均為歐陽先生之藝術杰作,它不但展示了中石先生超高的藝術成就,更表現(xiàn)了他對家鄉(xiāng)的懷念與眷戀,對濟南這片土地的厚愛和對家鄉(xiāng)人民深厚的感情。
抗戰(zhàn)時期,歐陽中石曾就讀于濟南制錦市小學,夫人張茝京也在制錦市小學讀書,中學時代中石先生在濟南濟美中學(現(xiàn)濟南五中)、濟南省立一中(現(xiàn)濟南一中)就讀,1948年中學畢業(yè)后還在濟南當過小學老師,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考上輔仁大學,一年后又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就讀。中石先生多次說過,他在濟南長大,就是個地道的濟南人,他熟悉濟南的每條老街巷,喜歡濟南的泉水,他深愛著自己的家鄉(xiāng)。“生于魯,長于齊,壯游京師”的歐陽中石已成為山東人的一個代表符號。
山東師范大學的張世镕教授是歐陽中石先生在濟南一中的老同學,前些年,他曾與筆者談起跟中石先生幾十年的同學情誼。多年來,中石先生對家鄉(xiāng)的老友、師長、母校非常懷念和尊重,上世紀八十年代張世镕先生去北京出差,被中石先生留在家中款待多日,他們暢談家鄉(xiāng)與往事,直到依依惜別。中石先生每次來濟南,只要有時間就要在城里城外轉轉,瞧瞧少年時玩耍的地方,走走老街巷,看看家鄉(xiāng)的泉。他尤其喜歡那些泉水,從趵突泉到五龍?zhí)叮瑥暮诨⑷秸渲槿瑥哪晟龠@些泉水就與他相伴,從未停息,也總是看不夠。
張世镕先生還曾談到中石先生小時候在家鄉(xiāng)向武巖法師學習書法的往事。當時,武巖法師讓歐陽中石在他提供的宣紙上寫書法,收費五塊錢一張。在那個時代五塊錢可不是個小數(shù)字,一袋面粉兩塊錢,五塊錢夠他們全家人吃兩個月。武巖法師還規(guī)定他不能回家練,歐陽中石只能在現(xiàn)場非常專注地看老師寫字,然后小心翼翼地提筆,每次下筆都覺得心疼。不過,中石先生悟性很好,他很快就寫得很有章法,學到了精髓。最后,武巖法師把收取的費用,全部歸還給了歐陽中石的母親。
歐陽中石先生一生成果斐然,從邏輯學到教育,從書法到繪畫,從戲劇詩詞……他還建立了從專科到博士后的書法教育體系。的確,歐陽中石先生一生師友眾多,哲學大師金岳霖、京劇四大須生之一奚嘯伯、收藏大家張伯駒,甚至大畫家齊白石,都曾悉心指導。
中石先生的書法用墨濃淡有致,清俊飄逸里有著厚重爽朗,樸素古拙里分明又見高雅的格調。學書先從師武巖法師,后又師從吳玉如。從唐碑入手旋即轉臨北魏諸墓志;后亦曾涉足于篆、隸、甲骨、金文,尤于歐陽詢諸碑臨池用工更勤。常作行書,從法二王,而又取勢于王。草書以王羲之、孫過庭為宗,亦得益于黃、祝點法。書風妍婉秀美,瀟灑俊逸。
當人們常常把目光聚焦在歐陽中石的書法成就時,殊不知他在繪畫藝術方面也頗有造詣。他曾親炙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教誨,向白石老人學過寫意花鳥畫。他的畫面鮮有花葉搖曳、飛鳥跳動、水流曲折之類的動感,更不刻意求奇崛、野性、拙丑之狀,而是彌漫出一股安靜的氣息,或者不妨用歐陽中石喜歡說的一個詞來描述,那就是“美好”。半枝老梅、一叢蘭花、兩盆水仙、幾尾金魚……所繪者無非尋常景物,所傳遞者也不過就是生活世界以及人的心靈狀態(tài)的美好與和諧。
歐陽中石一生對戲曲情有獨鐘,他還有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身份——京劇藝術家和研究者,京劇“奚派”創(chuàng)始人奚嘯伯先生的嫡傳弟子,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學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