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與粗放型使用的矛盾交織,逐漸成為當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障礙。企業作為生產性污染的主要來源與環保義務的關鍵履行者,加快推進企業綠色轉型實現清潔生產,不僅是從污染問題源頭改善環境質量、扭轉粗放型發展模式的關鍵,更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
針對生態環保領域的痛點、堵點制定環境規制政策,現已成為落實企業環境治理責任、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剛性約束。作為生態環境的安全防線,環境規制能否激發企業綠色轉型、提振企業發展質量,成為學術界和實踐界共同關注的話題。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郭吉濤、駱更巖、楊方宜、王楚頤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發表的論文《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green innov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Evidence from China》,從綠色創新角度采用鏈式中介模型,探索環境規制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及實現路徑,從而打開企業從制度約束到能力形成、再到價值創造的高質量發展機制“黑箱”,為政府優化生態環境建設的制度體系、加快環境治理現代化進程提供新思路。
一、環境規制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直接影響
環境規制作為約束和規范企業生產及污染排放行為的重要戰略性制度安排,對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形成準入壁壘的同時,也賦予了清潔型企業獨特的“行政許可”,通過內部激勵以及外部驅動倒逼企業綠色化、節能化轉型,從而帶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從內部激勵方面來看,環境規制通過抬高綠色生產標準,加大污染處罰、排污審查的懲治力度,將企業環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內化,提高污染行為的環境遵循成本,倒逼企業轉變生產工藝、研發污染治理技術,實現綠色化轉型,彌補企業高質量發展短板。從外部驅動方面來看,環境規制不僅能增強企業環境違規風險意識,通過環境治理傳遞合規信號,緩解融資壓力,還能引導社會環保需求,激勵企業投入綠色技術研發,以獲取先發優勢,驅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二、綠色創新的作用機制
環境規制的加強會提高企業生存門檻,并且引發公眾媒體對企業污染行為的密切關注。企業無論是出于對經濟效益亦或是自身聲譽的考慮,都會產生環境治理需求,倒逼企業通過綠色技術創新獲取綠色競爭優勢,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盡管綠色管理的公共產品屬性和組織適配性問題導致企業在環境規制下綠色管理創新意愿降低。但是企業以綠色技術創新為支撐推進綠色管理創新,能夠實現對原有組織管理模式的改進,形成技術路線與商業模式二者高效對接,加速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換。因此,環境規制通過“促進綠色技術創新—帶動綠色管理創新”的鏈式路徑,能夠帶動企業運營效率提升、競爭方式改變,對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裨益。
三、環境規制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異質性分析
隨著我國開始注重將市場機制引入環境政策,緩解環境規制給企業帶來的外部費用及損失,并對企業低碳技術革新發揮有效的帶動、突破作用,以此增強減排效應。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作為環境政策的一次重要制度創新,通過市場和行政措施相互配合,在利用成本壓力引導企業遵循環境治理要求的同時,通過收益激勵帶動企業技術創新,切實解決污染排放問題,獲得富余配額,實現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提升,從而強化環境規制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
四、管理啟示
啟示一:持續完善環境政策體系,加強科學設計,逐步細化企業污染物統計指標、污染排放標準等基礎性制度內容,將環境規制政策落實到企業,形成對企業污染排放行為的剛性約束。啟示二:將環境規制政策與市場激勵機制融合,構建市場導向的創新體系,增加綠色清潔生產工藝、污染防治技術的需求,引導企業將更多精力、資源投入到綠色創新。啟示三:針對企業不同階段發展特征的差異進行政策創新,增強環境規制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引導和激勵作用,進而重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