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
齊魯晚報“齊魯未來星”研學營迎來了濟南市文化東路小學四年級六班的同學們。百花洲研學旅行迎來濟南文化東路小學四六中隊的學生。
正值春分時節,楊柳依依,春風拂面,同學們們走進百花洲,了解濟南歷史文化,學習全國道德模范房澤秋的感人事跡,認領屬于自己班級的海棠樹,學習種植多肉小盆景,用鮮花制作花環,用畫筆留下春天美景……研學過程中,同學們通過動手實踐,感受著春天萬物復蘇的模樣。
了解家鄉歷史文化
在尋訪中體會雷鋒精神
百花洲是濟南的歷史文化街區,北靠大明湖,南鄰珍珠泉,西至曲水亭街,東至岱宗街,因北宋文學家曾鞏在濟南修建百花臺而得名,宋代詩人李清照也曾在此寫下“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的名句。
走進百花洲,湖面碧波粼粼,岸邊弱柳臨風,距此不足二三百米有著名的珍珠泉群,泉水經玉帶河流入百花洲,再穿過鵲華橋流進大明湖,是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韻味的集中承載地段。
“相傳清代乾隆年間濟南章丘一王姓人家遷居濟南后宰門,其后人做官、經商樂善好施。每逢災年,王家等大戶就來到泉邊放賑、施粥,救助災民,鄰居自發送匾‘慈濟南海’,民間據此俗稱‘厚德泉’至今。”在研學中尋訪名泉,老師帶同學們參觀了歷史悠久的厚德泉,并講解了厚德泉的來歷,并講解了濟南泉水的成因。
走進泉水人家民俗館,深入了解濟南文化。據悉,泉水人家民俗館以“家風、家教、家訓”為主線,三個展廳分別展示了老照片、老物件、文獻資料上千件,集中再現千年濟南府的歷史文化、人文地理、市井民俗。
清代的護照、濟南老地圖......泉水人家民俗館里,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看濟南的老物件,了解濟南歷史故事,探尋濟南人千百年來的生活印記,了解濟南古城墻“四門不對,北門不開”的由來。
“她將毫無血緣關系的癱瘓老人接回家中照顧三十余年,直至55歲華發已生,用自己的華美時光扮靚一位97歲老人的人生......”在泉水人家民俗館,同學們還學習了全國道德模范房澤秋的感人事跡,明白了“心有雷鋒,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雷鋒”的深刻道理。
“聽了他的故事我感到非常感動,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像房澤秋那樣,為他人服務,樂于助人,幫助別人。”徐敬瑋同學說。
認領班級海棠樹
種盆栽、編花環,在研學中感受春光
在老師的幫助下,同學們學習種植多肉小盆景。一盆盆新鮮肥嫩的小多肉,被孩子們捧在手心,映襯著他們燦爛的笑臉,顯得格外可愛。四年級六班的王鵬越認為,多肉植物是一個小生命,種植多肉植物可以讓他更加了解植物的生長。
在樹木認領儀式上,同學們將木牌掛在海棠樹上,認領了專屬班級的海棠樹,與這棵海棠樹共同成長。
在老濟南的四合院里,學生們發揮想象力,用亮麗的色彩描繪自己眼中的春天。“我畫了柳樹、小橋、山坡、還有飛過來的小燕子。”劉雨欣同學介紹了畫作的內容。
在用鮮花制作花環的過程中,同學們專心致志,將芬芳編織到花環里,編織美好,不負春光,設計出了只屬于自己的小花環。
張福臨同學在制作完成之后,將花環親手戴在媽媽頭上,“我覺得這個花環很好看。”張福臨的媽媽收到這意料之外的小驚喜,也表示感覺很暖心。
活動結束后,由濟南市歷下區研學協會會長和濟南市歷下區研學協會副會長為同學們頒發了
齊魯晚報“齊魯未來星”證書和“‘值’樹護樹管理小衛士”證書。
濟南市歷下區研學協會副會長鞏茜表示:“研學旅行是行走中的課堂,能夠讓孩子們在觸摸、探索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協作精神和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