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半個多月,濟南黃河大橋向北的大橋街道甜水新村、小店村、辛家莊等7個村莊的村民都在忙著搬家。他們所在的引爆區的家,未來將成為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的核心發展區域,成為國家新舊動能轉換的先行之地。從規劃草案公布到重大項目開工、引爆區拆遷,濟南真正開始了走向“黃河時代”的“千年一跨”。
搬離是為了更好的回來,當期盼多年的“北跨”真正影響到自己,這里的村民是怎樣的心情,他們將如何生活。
齊魯晚報記者用一周時間跟隨采訪,特別推出“引爆區的家”系列報道,為您一一道來。
“這里以后應該也是城市了,早點搬有獎勵,搬完了還得出門掙錢去呢。”48歲的大橋街道小店村村民李洪岑響應先行區引爆區拆遷,僅用兩天就搬完了。9月27日,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大橋引爆區7個村先期啟動拆遷,在小店村,大多數村民都像李洪岑一樣搬得迅速。雖然從自家宅院搬到租住的樓房有很多不舍,但家住引爆區,村民們對渴盼已久的北跨滿懷希望。濟南的“黃河時代”,從他們搬家開始。
只要發展好了
搬家就值得
過了濟南黃河大橋,國道104與220交叉口向北約2公里路東,藍色的小店村村牌立在一個小路口邊。從10月6日開始,這條小路不時有驢車、三輪車、小貨車、吊車、挖掘機出入,忙碌勁兒快要趕上春節了。這條路朝東北通往小店村,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的引爆區內,這里成為第二批拆遷的4個村之一。
李洪岑家就在路旁靠近村頭的位置。朝西的大鐵門已經拆走,房子里能賣的門和窗也都已經拆走。5日選定安置方案,6日開始搬家,剛過去的國慶假期,老李一家哪兒也沒去,僅用了兩天就基本完成了搬家。一家五口住進了租住的樓房,兩室一廳,小區在國道220旁,距離村子僅2公里。
8日下午4點多,李洪岑帶著住在鄰村的姐姐和姐夫回來了。“姐姐家可能也要搬,提前租了個院子,我有些東西實在沒處放,就讓他們來看看,一些能帶走的就盡量帶走。”從一處院落搬到兩室一廳的樓房,老李要舍棄不少東西。“租的房子本身已經有家具,把自家的沙發和家電啥的搬過去了,衣服被褥搬一搬,房子就滿了。”
姐姐從房子里搬出了兩個臉盆木架,其中一個還少見地帶著面方鏡。“這得是老古董了,扔了可惜。”臉盆架輕巧,老李沒舍得賣去當柴火。“拿著以后也沒法用啊。”李洪岑租住的樓房已是衛浴俱全,將來搬新家也要裝新的衛浴,臉盆架就更不會用到了。
最讓他舍不得的是正廳里的一套老家具——一張方桌,兩把方形大靠背椅。“和條幾是一套,還是1990年我結婚的時候置辦的,這種老樣式的家具占地兒,不賣沒處放,賣也只能當廢品賣幾十元,太可惜。”帶不走的何止這幾件,電視柜和床都留下了,廚房里的大水缸,院子里改做花壇的牛槽……
老李說,搬家就是個矛盾的過程。他想讓姐姐多帶點回去,讓家里的這些老物件還能有個好去處。不過,姐姐新租的地方院子也不大,以后引爆區的安置區建好了,大家都要住新樓,這些老物件帶回去能用多久也難說。
9日,老李把屋頂的木頭賣了,簽了收房協議后就沒再回村里。“我們得適應這個過程,濟南好不容易‘北跨’了,只要黃河北發展好了,我們搬家就值得。”
七旬老夫婦
和他們的小賣部
9日,小店村多數村民都進入了自行拆房回收物品的階段,而賈延娥一家的進度稍慢一些,臨近中午,一家人正從二樓向外運櫥柜,一樓的玻璃柜臺、電子秤和一些帶包裝的食品還沒有搬。72歲的賈延娥和老伴兒經營著這家小賣部,一樓擺貨,二樓住人。最多再用一天,一家人就要全搬到附近自己家先前買下的樓房去住了。
店里貨架已經賣了,成箱的食品只能暫時放在地上。“已經低價處理了不少,大家都要搬家了,買的也不多。”賈延娥對這二尺柜臺格外留戀,就希望未來搬到安置房后還能有機會開個這樣的小商店。
這時,村里的一位婦人來店里買饅頭,店里的饅頭有股堿香味兒,搬家之后,這樣的味道就不好找了。“要是搬走了,還不知道去哪兒買這么好吃的饅頭了。”這也是賈延娥搬家稍慢的原因。賈延娥說:“當年開店也是為了能給村里人服務,也能賺點錢。后來想著歇歇吧,但不開店了就悶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