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開筆禮,制作周村燒餅,學射藝,做扎染,體驗刻板印刷......28日,
齊魯晚報“齊魯未來星”周村古商城研學營全新亮相,迎來了景山小學的同學們。研學活動中不僅有參觀學習,更有豐富多彩的體驗項目,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學習知識,短短一天七個課程讓學生收獲滿滿。
6月28日,
齊魯晚報“齊魯未來星”周村古商城研學營迎來濟南市景山小學四年級二班的同學們。前往周村的路上,研學導師向同學們介紹了今天的活動內容,并向同學們介紹了研學的來源及意義,研學從歐美國家傳入,在西方稱為游學,研學即研究性學習,意思是走出課堂,深入自然或實踐環境中,進行學習。
為了活躍氣氛,研學導師還帶大家玩起了小游戲,猜腦筋急轉彎、講笑話、科普漢字小知識、背古詩……大家踴躍參與,展現了同學們良好的精神風貌。
9點,同學們來到了周村古商城。今天要研學的活動范圍是三條周村的主干街道,分別是大街、絲市街和銀子市街。
一進景區,同學們便被這古香古色的氣息吸引了。聽完老師的介紹,同學們知道了周村是儒商發源地,古商城是世界各地的商人們來這里經商時修建的,現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古老建筑5萬余平方米。之所以叫“大街”,是因為在過去這條街道是最長最寬的,能夠并行兩輛馬車。
在大街上,同學們看到了亞圣孟子后代——孟氏集團創辦的謙祥益和瑞蚨祥(為“八大祥”之首),晉商創辦的順興漆店,英美煙草公司周村舊址,美國美孚石油公司舊址,過去女子拋繡球用的二層繡樓等,可謂歷史厚重。孟洛川是瑞蚨祥的繼承人,在瑞蚨祥孟洛川紀念館,老師給大家講了孟氏兄弟三人分十七個銀元寶的故事,大家聽得饒有興致。
在周村歷史文化展示館,同學們飽覽了周村三鎮圖,知道了於陵故城和周村名字的來歷,了解了周村的歷史名人,有《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周村歷史上唯一一位武狀元王應統、瑞蚨祥繼承人孟洛川,以及周村抗日英雄馬耀南。非遺展廳展示了周村1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2項國家級,分別為周村燒餅傳統制作技藝和周村芯子。同學們還知道了乾隆皇帝賜名周村“天下第一村”的故事。
遠遠的,看到一塊刻有“旱碼頭”字樣的牌坊。被稱為“旱碼頭”,是因為周村是一個不靠水上運輸,只靠陸上運輸的碼頭。
在絲市街,大家看到了一塊“今日無稅”碑,講的是清朝官員李化熙辭官回鄉,看到周村經濟發達但賦稅嚴重,遂請求當地官府減免1600畝荒地的稅賦的故事,不僅如此,李氏子孫六代還為當地官民代交了200多年的稅。
狀元府,是清康熙年間周村第一位武狀元王應統的府第。
在狀元府,同學們參加了傳統古代學生入學的第一課——開筆禮儀式,穿漢服,正衣冠,拜孔,行揖禮。研學導師用毛筆為同學們寫了一個大大的“人”字,寄語同學們像人字的字形一撇一捺一樣相互扶持,共同進步,并用朱砂為大家點上聰明點,寓意同學們從此人生開啟新篇章。
同學們擊鼓明志,敲鼓三聲,大聲說出了自己的志向:有的同學想當白衣天使的醫生,也有的同學想當兼濟天下的商人,還有的同學想當造福人類的科學家、保家衛國的警察、教書育人的老師……大家志存高遠,贏得了在場老師的連連稱贊。
隨后,大家學習了古代六藝之一的射藝,左手拿中華弓,右手拿箭,射者在德的指引下完成身、心、箭的高度統一。上弦、勾箭、拉弓、射箭……大家躍躍欲試,有的同學射完一箭仍意猶未盡。
在銀子市街,大家見到了票號。票號的作用相當于現在的銀行,是過去人們存錢、取錢、辦業務的地方。過去人們使用的匯票相當于現在的銀行卡和存折,研學老師告訴大家匯票有四種防偽措施,分別是掌柜的筆跡、印章、防偽水印和防假密押(即漢字密碼)。因防偽措施周密,匯票從未出現過冒領冒取的現象。
扎染是中國特有的一門技藝,距今1700多年歷史,唐代是扎染的鼎盛時期,人們流行穿扎染服飾。周村的大染坊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間,距今200多年歷史。
扎染小課堂上,老師教給大家兩種扎花方法,將布折疊、用繩捆綁、將繩打結,同學們親手體驗了扎花的過程。同學們還觀看了扎染作品著色的過程,聽講解員老師講了許多大染坊的歷史故事。十幾分鐘的時間,同學們親手制作的一幅幅或藍色或紅色的扎染手帕,便制好了。大家拿著自己的與眾不同的作品,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