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
齊魯晚報“齊魯未來星”研學營迎來濟南市景山小學五年級三班的同學們,開啟龍山文化研學之旅。
大巴車上,研學導師向同學們介紹了今天研學的活動內容,同學們齊聲朗讀了出行禮儀,導師還向同學們提出了關于龍山文化的幾個問題,同學們帶著問題去研學。
8點30分左右,大家來到了山東省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史前文化博物館——龍山文化博物館。首先,館長老師帶領同學們參觀了城子崖遺址,眼前是一片綠油油的麥田,麥田下面覆蓋的就是城子崖遺址,占地約20萬平方米。大家走過東、西、南、北四個城墻,館長告訴大家,1928年吳金鼎先生發現黑陶文化,發掘完后回填,是保護遺址最有效的方式。
接下來,同學們來到史前工場,參與考古發掘體驗項目,俗稱探寶。手拿一把洛陽鏟,或用單棍,或用集束棍,同學們蹲下身來認真挖掘者寶藏。館長介紹說,考古工作者都是根據土的顏色判斷文物的年代,考古是一項既辛苦又有趣的工作。不一會兒,陶片、瓷片、瓦片、動物牙齒……接二連三的出土了,同學們驚叫聲連連,感到十分刺激,體驗到考古勘探的神奇。
采一株格桑花,做一幅植物拓染,來一次美的洗禮。
大家走進格桑花海,親手采下一株美麗的格桑花,帶回案上做一幅植物拓染。同學們賣力地用小錘擊打著花瓣和枝葉,白色的棉布上漸漸染上了鮮艷的顏色,美麗的拓染圖便誕生了。
研學導師介紹,最早人們是用兩塊石頭相互碰撞,擦出火花,后來人們發明了鉆木取火,用木生火。
同學們手拿一條木棒,底部墊上一塊助燃的棉花,在木質底座上鉆起火來。
古老的技藝迸發出新的活力,同學們有模有樣的搓著木棒。男生拼的是速度和力量,弱小的女生也仿佛吃了大力丸,大家一起磨的熱火朝天。空氣中不一會兒便彌漫著一股糊味,老師告訴大家,這就算成功了。
磨制石器環節,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把形態各異的石頭蘸上水,在磚頭上磨成可以用來使用的石刀、石斧、箭頭等石器。與鉆木取火一樣,這個項目讓大家體會到古人生存的意義,鍛煉了在絕境中的生存能力。
午飯過后,同學們來到了黑陶非遺傳承人的工作室,體驗制作黑陶陶藝。在研學老師的講述下,同學們知道了黑陶有彩繪、掐絲鑲嵌、鏤空等十種工藝,其中,蛋殼陶是龍山文化的精髓和靈魂,它“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在同學們期待已久的黑陶制作環節,老師給每位同學準備了一份陶泥,同學們在機器上體驗快輪制陶。機器快速地旋轉著,同學們將手中的泥巴塑出自己喜歡的形狀,有的同學塑成了一個杯子,有的同學塑成了一個碗,還有的同學塑成了一個壺。研學老師告訴大家,陶藝不僅需要大膽的創意,還需要考驗同學們的耐心和靜心。
隨后,同學們來到了龍山博物館,在館長的帶領下參觀學習博物館知識。博物館的地面形狀呈一只平鋪的鳥形,內設有西河小荊山遺址、焦家遺址、城子崖遺址、龍山文明、重大考古發現等多個展廳,陳列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還模擬了古人建房、堆筑城墻等情景。
同學們隨同館長老師學習了文字產生及演變的歷史,龍山文明之圖騰與族群、占卜與祭祀,以及城子崖遺址發掘的三個階段等知識,聽得十分認真。同學們還見到了龍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陶鬶,這是一個以鳥為原型的史前藝術作品,呈三足鼎立式,用來盛水盛酒,是東夷文化的典型器物。
回程的車上,研學導師為大家做了總結,之所以龍山文化研學的主題是“禮出東方 尋根濟南”,是因為禮最早指祭祀,中華文明非常重視祭祀,禮最早是由東方開始建立的,古時先有平陵城,后有濟南府,黃河流域一帶的古人逐黃河水而居,平陵城段的黃河水淤塞后改道到濟南,所以濟南真正的根在平陵城。
劉秭彤同學說:“通過今天的研學能體會到古人的先明和智慧,做黑陶的時候,我感到很費勁,但是轉念一想,古人不依靠機器也能制作出非常精美的陶器,覺得很驚奇,感受到了古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