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信息化技術帶來數字化、智能化、移動化趨勢,輿論主陣地全面轉移到移動端,在此背景下的媒體融合轉型不僅是傳播載體、傳播手段的迭代更新,更是底層邏輯和頂層設計的系統性變革。作為深耕山東的區域媒體,
齊魯晚報在融合轉型中逐漸實現由報端向移動端、由紙媒向智媒的全面跨越:以建設“省內領跑、全國一流”新型現代智慧傳媒為定位,實施“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雙品牌戰略,做強“智媒、智云、智庫”三大平臺,做優“傳媒 +N”的業務模式,最終實現構建全新影響力的總目標。在智媒建設中,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始終以互聯網思維進行改革創新,將人才、資源、內容、技術等全面向移動端轉移,實現傳播手段、組織架構、生產流程、體制機制、人才隊伍等全方位的融合轉型。
一
實現主陣地由“報”到“端”的戰略性轉移
在融合轉型初期,
齊魯晚報面臨著廣大紙媒的普遍困境:發行量下滑、讀者流失、廣告收入減少、影響力下降。從 2014 年8 月起,中央多次下發文件,對媒體融合作出指示。2020 年 9 月,中央下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要求“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以互聯網思維優化資源配置,把更多優質內容、先進技術、專業人才、項目資金向互聯網主陣地匯集、向移動端傾斜。”在轉型過程中,
齊魯晚報按照這一路線要求,堅持“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原則,確立了主陣地全面向移動端轉移的總體思路,實現傳播平臺、傳播形式、傳播體系等由“報”到“端”的戰略性轉移,建立起以齊魯壹點為核心的報網端微全媒體平臺,總覆蓋人群超過 6000 萬。
(一)建立新型現代傳媒架構
在融合初期,紙媒大多采取“報紙 + 新媒體”的簡單相加模式,新舊平臺各自為戰,形成不了有機整體,也就談不上生產力。只有將新舊平臺真正打通,并以互聯網模式統籌組織生產,才能真正激發傳媒活力。
齊魯晚報從 2016 年起,通過組織機構重構和業務板塊擴容,逐漸實現新媒體、采編、運營三位一體布局,建立適應移動互聯要求的新型現代傳媒架構。
一是堅持融合打通,將資源向線上轉移。首先是打破人員流動壁壘,于 2016 年起進行采編經營融合轉型,先在教育、房產、健康等部門試點雙跨,雙跨記者參與活動策劃和全媒全案營銷,這給各行業帶來全新增長點。此后,各部門也逐漸配備了專業的新媒體產品制作人員和視頻生產人員;其次加快機構調整重組,2019 年進一步強化扁平化機構設置,并將消費、旅游、家居等部門整體劃入新媒體板塊。2020 年,整合了體育、文娛旅游、黨建政務板塊等,組建新的全媒體部門。在融合過程中確立了齊魯壹點戰略發展平臺的地位,作為
齊魯晚報自主打造的客戶端,齊魯壹點裝機量已達 3500 萬 +,日活用戶 60 萬 +。經過改革,報社內部扭轉了采編、經營、新媒體相對割裂的局面,各板塊互通互融,改革后的各個全媒體中心均具備內容生產、廣告運營和新媒體制作等復合功能。
二是逐步完善了戰略分發中心、用戶運營中心、社群運營中心、大數據運營中心、新產品孵化中心、技術中心、視頻中心等新媒體部門。這些部門承擔互聯網板塊的新功能,補足了傳統媒體在用戶運營、渠道分發、大數據營銷等方面的短板。
(二)以移動端為中心組織內容生產
傳統媒體轉型是否有效,衡量標準之一就是是否以移動端為中心開展各項工作。要真正進軍網絡輿論主陣地,必須遵循互聯網傳播規律,建立全媒體生產傳播的一體化組織架構,以實現信息的有效高效傳播。目前,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已經實現了以移動端為中心組織生產,報紙只保留了一個小編輯部,剩余 90%以上的人員都轉向新媒體。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注重內容采編流程的更新再造,從傳統采編流程轉向全媒體生產流程。先是建立了全媒體調度中心,作為內容策劃、調度指揮、生產發布的責任部門,統籌報網端微內容生產。調度中心由輪值總編、調度中心主編、各部門主編及齊魯壹點、雙微、
齊魯晚報網、分發中心主編組成,覆蓋生產全鏈條。新聞內容生產遵循“報題 - 報題響應 - 成稿 - 分發 - 反饋”的流程,形成了“24 小時一直報”的生產機制,內容實現即時化、立體化、全媒體化發布。